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最佳的六組BLOG

依順序排序

i.b.l.e.2007 第一組

infostream 第四組

NCCU80th 第七組

infrology 第九組

humanonly 第二組

econoledge 第六組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Web 2.0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既然Web 2.0的核心是社群,其時代議題與社會學有關,我們不妨談談「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概念。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兩個階層反映到Web 2.0 網站上,直接決定了網站的營利模式。
作者:黃彥達

◎實體社會中的階層壁壘

既然Web 2.0的核心是社群,其時代議題與社會學有關,我們不妨談談「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概念。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兩個階層反映到Web 2.0 網站上,直接決定了網站的營利模式。

上述概念如果落實到工作性質上,則可將兩者以「白領階級」與「藍領階級」兩種身分概分;如果落實到年紀上,則可以將兩者以「非年輕人(特別指有工作者)」以及「年輕人(特別指學生)」概分。

或許這樣的分法無法滿足某些人士的挑剔,但請恕筆者不去討論嚴格定義,畢竟過分的掉書袋於事無補,而且相信字面上的意義大家都懂,更因為這樣的分類法在實際的觀察中具體有用。

在現實社會裡,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的交互性並不高,他們相互不在對方的交友圈子裡。而年輕人則更常被當成特殊群體對待,成年人所擔心的房貸車貸,並不是年輕人關心的話題,消費習性也有很大差異。

社會階層直接決定了你交友的範圍,有沒有共通的話題成為關鍵因素,而話題又直接來自你日常所過的生活。這些習性成為擺脫不掉的標籤,直接影響到你會在Web 2.0 網站上與哪些階層的人激盪起共鳴。

簡單的問:有沒有任何類似MySpace 的社交網站,是聚集社會上每個階層的人?進一步問:既然Web 2.0 最終極的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虛擬世界是否可能打破這種壁壘,建立起交流的可能?

◎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一個在某社交網站上開始寫Blog的雜誌編輯,今年剛過35歲,育有一子。在這個網站上不容易找到跟她一樣年紀的人,使她非常的困惑。首頁上經常出現的帥哥美女照片如此年輕,使她老感覺走錯地方。

她也始終搞不懂她寫的育兒日記到底是誰在看。這些訪客是真的有興趣,還是只是不小心路過?偶而有人發了請求過來想要把她加為好友,一看對方簡介是個18歲小男生,她也幾乎不知道要跟他聊甚麼。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共通經驗:誤闖某個階層的聚集地,喃喃自語一陣後離開。正因為這種特性,導致Web 2.0 網站的族群特性鮮明。正如同筆者在多年前所說: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儘管不相互交流,但依然共存於同一個社會。對Web 2.0 網站經營者的挑戰,就是如何聚集不同階層的人,之後準確的導引將他們分開,形成各自的圈子,找到各自的歸屬。

然而這難度實在太高,更多的Web 2.0 網站經營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了僅在某一個階層做大做深,以至於深深的影響了其經營型態以及營利模式。筆者將兩個不同階層的網民社會特性說明於下圖:

舉例,類似聯絡家的人脈網站就是針對白領階級。此類網站可以直接放棄跟用戶收費的想法,因為白領階級雖然較有錢,但一毛都不會花。付費能力跟付費意願是兩回事,幸好,這群人廣告主比較感興趣。

◎社會階層影響營利模式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筆者猜測你平日在家或在公司上網,而你很少有在網咖上網的經驗。筆者更猜測你居住在大城市裡,例如北京或台北。而你其實不明白,大城市以外的人是怎麼使用網際網路的。

正是因為社會階層的思考慣性,製造出一個市場空缺。讓我們看看台灣地區的Alexa 網站排名,會很意外發現有個為ek21.com的網站叫做「尋夢園」,在排名上打敗許多你所熟知的網站。

這個網站提供網路聊天室,語音聊天,個人網頁,個人小屋及頭像(即所謂Avatar服務),能賺錢的服務一樣沒少。再仔細看看上面活躍的用戶,都是一群你不熟悉的人,侍者,司機,打工妹,中南部鄉親。

在Web 2.0 創業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之際,這間公司已經靜悄悄的賺錢了 N年。他的收入來源很簡單,就是對用戶直接收費。當然,不付費的人一定占大多數,但是付費的比例足以讓他存活甚至大賺。

很難想像?正因你是一毛不拔的白領,所以很難理解下層社會的付費習慣。這群人是衝動消費的,賺這群人的錢要三塊錢五塊錢的賺,只要服務夠讓人動心即可薄利多銷。雖然,廣告主對這群人不感興趣。

下層社會是人數可觀的階層,在中國大陸市場情況更是如此。而下層社會的存在更直接造就了營利可觀的巨大網際網路公司,例如騰訊。這間公司擁有四億多個帳號數,營利來源大部分來自跟用戶收費。

◎下層社會的消費習性

若你經營的Web 2.0 網站上大部分用戶是「下層社會」的人(例如學生/年輕人),而你使盡吃奶力氣想從廣告獲利,那筆者只能說,你遺失掉了一大塊收入,而你自己並不知道:跟用戶收費的收入。

能夠跟用戶直接收費的服務有哪些?騰訊及尋夢園已經玩一遍給你看了。收費的重點在於虛擬服務,而絕非透過電子商務銷售實體物品,那是違反Web 2.0 天性的賺錢方法。Web 2.0 要賺的是人際互動的錢。

你想知道你所不熟悉的另一個階層的人在做什麼嗎?玩玩網路遊戲吧!筆者有幸在幾年前玩過風靡一時的遊戲「傳奇」,結識了我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認識的卡車司機,檳榔西施,家庭主婦,黑幫大哥。

這些人很多沒有電子郵件帳號,上網地點在網咖,不知道孤狗是什麼,從不用 MSN。最愛的網路活動是遊戲與聊天。套一句台灣流行的話,這是台客與台妹的市場,是一個你無法想像的市場。

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也是一樣的。最廣大的用戶群體是年輕人,學生,是民工,是二線城市的居民。這些人上網的地點是網咖,而網咖裡有遊戲有電影有機會跟帥哥美女網路聊天,每小時只要一塊錢人民幣。

在娛樂資源匱乏的二線城市,這是他們唯一消費得起的文化娛樂活動。任何Web 2.0 網站只要佔住這個廣大的下層社會就發了。儘管工資水準不高,這些人對網路服務的付費衝動以及付錢的速度奇快無比。

◎打破菁英階層的藩籬

Web 2.0 的創業家們所能創造出來的社群型態,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其所存在的社會階層所決定。大部分人無法去做另外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意。他們無想像,就算想到了也做不好,因為那不是他們的生活。

然而,許多 2.0創業家把自己關在更小的圈子。筆者曾跟某網路公司創業者說:(貴公司)繼續維持這種精英份子的氛圍是有害的,要不要試著做一個被部落圈唾罵,然後在大眾市場廣受歡迎的產品出來?

相較於美國上億的網路人口,一個網路書籤只要有 100個人「推」「頂」,就可以站上美國知名網路書籤del.icio.us 的首頁。這是「假民主」,只是菁英份子在自己的圈圈裡玩兒。

RSS,Tag ,Trackback ,Wiki,Widget,這些上層社會中的菁英階級創造出來的玩意,真是他媽的見鬼了。筆者四年前接觸Web 2.0 技術文件,就覺得這些東西應該送進墳墓裡去,一般人實在太難理解了。

而這些玩意兒在使用上的困難程度,雖然不是製造虛擬社會群體間圍牆的兇手,卻是加大加高那堵圍牆的推手。這些工具所圈起來的是更菁英更小的圈子,而普羅大眾是從來就搞不懂的。

無法擁抱大眾階層的東西,營利多少會受到限制。這些技術還非常原始,不管「上層社會」或「下層社會」的網民,接受程度非常有限。讓Web 2.0 更容易使用些,把這些東西藏起來或包裝成易開罐吧?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新聞] 王建民球場表現亮眼 網路關鍵字搜尋超人氣

2006/09/29 00:14
記者陳曉藍/台北報導

旅美投手王建民再度創下佳績,贏得第19勝成為新亞洲勝投王,王建民在球場上表現亮眼
,就連在網路上關鍵字搜尋,也相當出色,衝破蕃薯藤搜尋行銷當日人物類別關鍵字搜尋
量總數之冠,而在Yahoo!奇摩查詢量與今年年初相比,差異高達30倍。

隨著網路使用率普及,網路廣告的點閱率已經高達65%以上,利用搜尋引擎傳播的關鍵字
廣告,直接又精準的行銷目標,不僅為廣告主帶來驚人的商機,甚至也成為球迷們搜尋
資訊的最佳方式;蕃薯藤搜尋行銷統計發現,素有台灣勝投王之稱的王建民,每次勝投
紀錄就造成一波關鍵字高峰,勢必有助提升使用者點閱率和廣告效應。

蕃薯藤(YAM.com)發現,綜觀整個球季,自王建民第一勝至第十八勝,「王建民」
關鍵字搜尋量高居總搜尋排行榜第38 名,若單以「人物類別」排行榜來去看,自4月開打
第一勝到9月第十八勝截止,「王建民」高居蕃薯藤搜尋行銷之人物類排行第一名,
遠高於其他的各類型政治、明星人物,居其次的則是「林志玲」,這也吻合台灣一般網友
在一般情況下的搜尋行為,女性名人被搜尋平均量會高於男性名人被搜尋量的常態。

另外,在蕃薯藤搜尋的統計中,清楚發現第1勝到第18勝,王建民這關鍵字均在搜尋
資料庫裡創造一波波的搜尋高峰,就產品的生命週期而言,「王建民」這關鍵字的生命
週期,似乎尚未到達頂峰;在第4、6、10、13、16勝之後3天,均創造了搜尋量的高幅度
成長,有趣的是,在王建民第18勝打平亞洲勝投王「朴贊浩」時,王建民搜尋量雖然頗高
,但朴贊浩卻意外的也創造了一小波搜尋熱量,或許意味著有更多網友,積極好奇的
想了解韓國勝投王的背景。

王建民在Yahoo!奇摩表現也是可圈可點,Yahoo!奇摩方面表示,以單月份來看,球季
開打之後查詢量差異很大,2006年1月份時,當月查詢量還不到9,000次,而8月份查詢量
超過27萬次,成長幅度將近30倍!

另外,在王建民出賽當天的點閱率也較平常日子高,以PChome Online的資料來說,
出賽當天王建民的點閱數字要比前一天多8成到1倍。


http://www.ettoday.com/2006/09/29/91-1997098.htm

[新聞]王建民紅不讓 網友辦桌布賽

聯合新聞網 記者:記者張幼芳 台北報導

王建民周邊商品紅不讓,第一屆「建民盃」電腦桌布設計賽也在網路上展開,目的是讓更
多人「開機就看到王建民」,首獎是網友提供的王建民價值千元的簽名球卡。

主辦的「建民風」論壇站長Max,目前還在北台技術學院夜間部就讀,他的網站收集王建
民各種新聞報導、照片。Max說,網路上早流傳許多球迷製作的王建民桌布,但為讓球迷
有更多、更好的桌布可用,才想到辦「桌布大賽」,麻吉副站長「新亞弘」為吸引好手共
襄盛舉,特拿出王建民簽名球卡做為首獎獎品。

棒球卡的價值,依球員名氣、稀有度、保存狀況不同,拍賣網站上相似、印有「The
Rookies」字樣並附認證的「王建民簽名新人卡」,一萬五千元起標,但站長表示,他們
供應的產品非限量,價值沒那麼高;一顆有王建民簽名的棒球,也要價七千五百元以上。

桌布大賽上月廿八日展開,十月中截止收件,將分兩階段投票選出前三名,由於限會員投
票,參賽者須加入「建民風」。

建仔瘋 網拍商機逾億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今年最熱的話題人物,當屬棒球好手王建民,隨之而來的龐大商機,讓網路拍賣業者也瞠
目結舌。業者說,「建仔商品」今年在網路拍賣平台上,起碼創造1億元的商機,更有十
幾位專業賣家搭上順風車,小撈一筆。

據Yahoo!奇摩拍賣統計,自王建民7月17日贏得第十勝後,「王建民」三個字就開始雄霸
關鍵字排行榜。Yahoo!奇摩電子商務經理余倩梅說,每逢王建民出賽、完封或者是獲得勝
投王,當日與隔日搜尋「王建民」三字的網友數量都會超過10萬次。

余倩梅還說,自7月至今,建仔商品數量已成長八倍。目前Yahoo!奇摩拍賣線上,以王建
民為關鍵字的商品也已超過6萬件,平均一日成交400件,商機逾億元。最熱賣的商品依序
是簽名公仔、紀念版悠遊卡、簽名球、簽名球衣與王建民1元美金。

除了與王建民直接相關的商品如球衣、悠遊卡等商品熱賣外,不太相關的商品如飾品、3C
產品甚至是食物,賣家都愛在商品名稱上加上「為建民加油」、「賀洋基勝利」等字眼,
以提高曝光率。余倩梅說,每日有超過9,000件商品以此方式搶搭順風車。在這波風潮中
,受惠最多的莫過於建仔商品的賣家。專業賣家傅俊榮說,王建民主場的悠遊卡買入價為
1,200元,可賣到7,000元左右,投報率還算高。但商品不易買到,要隨時緊盯新聞,一有
消息就衝去買,才有賺頭。

【2006/11/0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海豚男blog

http://www.wretch.cc/blog/thebz1

運動是門大生意 美國職棒削遍國內外

【大紀元1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特稿)過去一年,台灣出現「王建民現象」!全台灣幾乎人人知道台灣有一位選手揚名美國職棒大聯盟,就是效力於紐約洋基隊的王建民。
挾著球季19勝的洋威,王建民知名度暴增,身價水漲船高,代言廠商獲利驚人,附帶周邊商品大賣,也帶動一股棒球熱!這種現象背後隱藏的社會及心理層面意義,深深影響且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運動明星商品化的現象在台灣會如何發展,要從美國的職業運動加以了解。

賺錢靠轉播金及周邊商品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

目 前大聯盟(MLB)共計30支球隊,16隊屬於國家聯盟,14隊屬美國聯盟。二聯盟依美國地理區域各分為三區,各區的冠軍及例行賽戰績最佳的第二名(稱為 外卡隊)可參加季後賽。球季從4月開始,一直到11月左右,共分為熱身賽、例行賽、跨聯盟季賽、季後賽,一個球隊一球季要打162場球賽。

王建民效力的紐約洋基隊是大聯盟中獲得世界大賽冠軍最多次的球隊,共有26次,而參加世界大賽次數也是最多,共計39次。

美國是全世界運動行銷最發達、發展最完整、市場最成熟的國家,透過成熟的運動經紀制度和專業行銷策略,運動員只要擁有成為運動明星的資質,大大小小的企業都等著簽約,未滿20歲也能年收入超過千萬美元,職業賽事和球隊經營者更是荷包滿滿。

尤其,每年到年底,三大職業運動聯盟老闆及主事者都要忙著動腦筋,如何增加下一年的轉播權利金及開發更多的周邊商品。當然,如何延攬讓球隊口袋滿滿的球星,更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

無論是美國職棒或職籃,主要收入不是票房,而是轉播權利金。動輒3、4億美元的轉播金及衍生的驚人廣告效益及收入,確實令人不得不心動!難怪如此多財團搶破頭,爭相加入經營球團的大餅。

營造品牌 刺激消費

台 灣職棒每場球賽票房約幾千人,美國職棒每場球平均約3至4萬人(洋基球場坐滿達5萬5000人,大都會球場坐滿也有近5萬人),台灣每張球票約新台幣 200至300元(折合不到10美元),而根據統計,紐約洋基及大都會球場平均票價是23美元(折合新台幣近800元),便宜者約美金十元,但本壘板後方 最佳位置票價高達4、500美元。

一場球賽若以3萬5000人進場觀看,一個晚上下來,球場收入80餘萬美元(折合新台幣2600多萬元),整個球季下來,也只有1億3000多萬美元收入,對於像洋基這種帝國大隊動輒擁有上千萬美元年薪的球星而言,其實收入不算多。

除了轉播權利金及門票收入外,其餘周邊附帶商品及衍生商機即成為球隊主要收入寄望所在。

試 想一位球迷進入洋基球場後,除了門票開銷外,整場球三至四小時下來,可能花費上達百元美金,包括交通費(停車費),飲料(約二至十美元),薯條、熱狗、三 明治或漢堡(約三至十美元),若買上一件心愛的運動員球衣(Jersey)、球帽、背心又得再花上20甚至200美元以上。

另外,一件擁有歷屆球星簽名紀念衣標價上達3000多美元,而一個比賽使用的舊壘包也有人標售,價錢同樣不便宜,要200美元左右,王建民非賣品限量公仔也有人上網搶標,價格亦不俗。

觀察美國職棒球場,除了球場本身之外,偌大場地內盡是各式各樣紀念品販賣店及速食餐飲,透過現場激烈氣氛,刺激球迷消費,當然若是選擇在球場包廂內舉行生日等派對,費用更是驚人。

根據一項非正式統計,三大運動聯盟各約有200到400個特許權利金廠商,負責開發及行銷球隊、球員相關產品,營造品牌形象,拉近與球迷之間的距離。

挖球星是為了挖球迷

美國職棒商品可謂無孔不入,任何有利可圖的商機皆不放過。每家廠商各自與聯盟或球團簽約,產品線包括各年齡層、男女適用的紀念禮品、收藏系列、球卡、書籍等,分門別類,再依約拆帳,轉播權利金亦是如此。

其 周邊商品系列更是多到數不完,包括棒球、運動衫、帽子、球棒、手套、球褲、內褲、毛巾、圍巾、領帶、皮帶、偶像公仔、玩偶、鎖匙環、原子筆、筆記本、筆 筒、皮包、皮夾、運動包、啤酒杯、杯墊、沙發、高爾夫球、貼紙、球卡、汽車踏墊、海報、旗幟標語、相框、浴(睡)袍、各式禮盒、紀念品(例如感恩節及耶誕 節)、嬰兒用品及服飾、相關書籍、DVD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各種周邊商品線已經延伸到球迷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至於轉播權利金,從以往廣播及無線電視早已走向有線電視轉播,例如今年季後賽即由福斯有線電視(FOX)負責實況轉播,而因應網路媒體蓬勃發展,現在更有網路電視播映權。

美國雖然有3億人口,但也並非人人酷愛運動,受限於球場大小,能實際到球場看球者畢竟只是少數,如何把餅做大,就是聯盟及球團的主要目標。

過去十年,美國職籃及職棒積極走向國際,把觸角延伸到海外,目的即在增加球迷,把市場做大;而積極延攬國外優秀選手就是主要策略手段之一。

職籃向非洲、東歐挖角,著眼經濟及市場考量(俗又大碗),讓球賽更有可看性,現在目標又轉向西歐及南歐,而姚明入主職籃,更是鎖定未來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首大製鞋廠要求籃球巨星俠克歐尼爾代言,美職籃想在2008年奧運期間移師北京舉行賽事,說穿了都是看中潛力雄厚的大陸市場。

亞洲市場後勢看好

另外,因應美國西裔人口日增,職棒過去頻頻到中美洲尋覓人才,包括古巴、多明尼加等,後來也陸續自日、韓挖來許多明星,包括野茂英雄、松井秀喜、鈴木一朗、城島健司、朴贊浩等,也都是看中亞洲市場潛力。

從大聯盟網站上除了英文之外已經有日文、韓文、西班牙文服務看來,可見大聯盟早將目光向外看,走向國際,說不定哪天也會有中文字幕。

另一方面,職籃及職棒紛紛走出美國,走向亞洲、歐洲等地舉行熱身賽,或在美國各地舉辦跨聯盟賽事(諸如紐約地鐵大戰、洋基與宿敵波士頓紅襪隊之役),無疑想藉由巡迴各地開戰來炒熱市場。

隨著延攬世界各國優秀球星加入大聯盟,連帶也帶動該區域的周邊商品及轉播金收入。像王建民爆紅後,明年台灣地區實況轉播權利金即比今年高出很多,而且競爭者眾。

美國職棒近來另一個新趨勢,是各地球場不斷進行翻新或重建工程,在預期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經濟效益下,紐約洋基及大都會隊都已經獲得紐約市政府全力支持,新球場正大興土木。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每一個新球館或新球場座位並未增加,甚至比以前還少,但卻融入新科技。在洋基宣布興建新球場後,奧克蘭運動家隊隨即宣布與思科合作,將球場興建成一座科技化的競技場地,即是一例。

不斷創新向前看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聯盟及球團都知道,光是靠每場3至5萬名觀眾,是無法把餅做大的,更不可能興建一座能容納2、30萬人的球場,唯有結合現今網際網路新科技,透過電視、廣播、網路、平面媒體編織一個擴及全球的平台,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帶動周邊商品大賣。

總 之,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美國職棒,是一個組織很龐大的產業,其所創造出的經濟效益更是驚人,包括門票、轉播權利金、周邊商品、特許經營權、球場新市鎮開 發、廣告收益及代言費用等。王建民崛起大聯盟,再度把美式運動行銷概念輸入國內,而美國職棒如何營造品牌形象、拓展市場、行銷衍生性商品的手法,確實有許 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從藍海策略到長尾理論(2006年06月14日 11:01:02  來源:網際網路週刊)

邊際投入更小,邊際利潤更大,個性化生產,這些是長尾理論的關鍵

繼“藍海戰略”之後,一種新的理論—“長尾理論”—又開始流行。如果說,藍海戰略講的是回避同質化、低利潤的“紅海”,進入差異化、低成本的“藍海”;那麼可以說,長尾理論講的是它的續篇:通過創意和網路,進入個性化生產的“藍海”。在我看來,用於解釋它們的經濟學原理,應該是一樣的:都是大規模定制理論的2.0版。

大規模定制理論的2.0版旨在說明:通過數字化網路的“邊際成本遞減”這一低成本擴張特性,小批量創意產品的低成本化生產(取得類似“大規模”那樣的成本優勢)成為可能。這就為個性化的小生產,提供了在被壓制近三百年後重新復活的機會。

什麼是長尾理論

記錄Rhapsody每月統計數據,並把它們畫在一張圖上,就可以發現該公司和其他任何唱片店一樣,都有相同的符合“冪指數”形式的需求曲線—對排行榜前列的曲目都有巨大的需求,尾部快速下降的部分代表的是不太流行的曲目。但是最有趣的事情是深入挖掘排名在40000以後的歌曲,而這個數字正是普通唱片店的流動庫存量(最終會被銷售出去的唱片的數量)。沃爾瑪在這些排名在40000以後的唱片上的銷量幾乎為零,要麼沃爾瑪就沒有銷售此類唱片,要麼就是此類邊緣唱片的少數潛在本地客戶沒有能夠找到它們或者他們就從來沒有走進過沃爾瑪商店。

Rhapsody的需求一直源源不斷。不僅位於排行榜前10萬的每個曲目每個月都至少會點播一次,而且前20萬、30萬、40萬的曲子也是這樣。只要Rhapsody在它的歌曲庫中增加了曲子,就會有聽眾點播這些新歌曲,儘管每個月只有少數幾個人點播了它們,而且還分佈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

這就是長尾理論。

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規模定制

定制本是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定制在工業社會是大規模生產的反面,是“不規模”的經濟;定制在資訊社會又重新成為高附加值的主要生產方式。定制的優點很明顯:第一,物以稀為貴,定制產品經常具有較高的價值;第二,由於價值中包含的個人知識成分較高,定制產品往往處於價值鏈的高端;第三,由於定制產品不可比,是回避競爭、比較“藍海”的。定制的缺點集中在一點,就是規模不經濟。如何降低“規模不經濟”產品的成本,是大規模定制的難點所在。但資訊化改變了生產條件,使小規模生產可以取得原來只有靠大規模生產才能達到的低成本水準,甚至還可能實現更低的成本。

一、利用網路產品的一般特性

無論是原子的網路,還是比特的網路,其產品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而邊際投入低,邊際成本遞減。

1、邊際成本遞減

在長尾理論中我們看到:沃爾瑪必須將同一CD賣到10萬冊才能平攤管理費用獲取利潤,具有這樣銷量的CD連1%都不到。那麼想購買韋恩噴泉樂隊(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專輯或其他非主流音樂的6萬多消費者又該怎麼辦呢?他們只能去別的地方買。

網路產品的特點在於,產品的邊際成本遞減。比如,雖然3G網路的建設固定投入巨大,但每新增一個用戶的成本,並不需要新的基礎設施投入,並且可以平攤原有投資成本,用戶越多,相對成本越低。

網路產品可以從改進初始投入與邊際投入兩個途徑獲利:

一是可以用無形資產替代有形投入,解決初始投入門檻高的難題。比如,胡戈與陳凱歌的投入,前者靠的是天才的創意,後者有上億的物質資本投入,但獲得的知名度卻不相上下。這可以解釋Rhapsody上那些不知名歌曲得以生存的原因:創意的初始成本,說大就大,就小就小,草根可以邁入無形初始投入的門檻。

二是利用邊際成本遞減的優勢。比如微軟產品的拷貝,在經過巨大的固定投入後,利用拷貝本身成本微不足道的特點,在擴大市場份額上做文章,使後繼產品的銷售獲得相對的低成本優勢。

2、需求方規模經濟

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是生產方規模經濟;而新經濟的特點在於需求方規模經濟。需求方規模經濟與創意的關聯在於,創意及相關產品,恰好是體現正反饋和正外部性特徵最明顯的東西,而正反饋與正外部性是需求方規模經濟的基礎。創意要想成為經濟,它的生命力在於普及。一個不為眾人和市場所知的創意,內容再好,也不可能成為“經濟”。
正反饋從需求角度講,就是需求曲線向上。通俗地講,就是東西消費得越多就越買。能夠產生需求曲線向上效果的產品,除了煙草、毒品等有形產品之外,多是創意產品和精神產品。需求曲線向上所涉及的需求,與需求曲線向下所涉及的需求,具有本質的不同。需求曲線向上所涉及的需求,主要是自我實現需求;而需求曲線向下所涉及的需求,主要是生存與發展需求。舉例來說,網上流行的《老鼠愛大米》,就是以其“酷”而滿足了一大批新新人類的自我意識而產生正反饋效應的。

二、充分利用數字化優勢

傳統創意經濟與新創意經濟,雖然同樣具有“固定投入大,而邊際投入小”的特點,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區別在於,新創意經濟,是邊際投入“更小”的經濟。它之所以比傳統創意經濟的邊際投入“更小”,完全是因為,傳統創意經濟未經編碼化,它必須依附於傳統介質而擴散,因此使自己加上了“重量”;而新創意經濟可以借助編碼化,完全“無重”地通過網際網路本身達到擴散、從而佔有高市場份額的目標。

舉例來說,《無極》雖然從第一個電影拷貝到最後一個電影拷貝,邊際投入遞減而邊際收益遞增,這一點與新創意經濟相同,但它的最後一個電影拷貝和第一個電影拷貝一樣,都必須依託有形的院線來發行。即使是對於它們的DVD產品來說,由於版權化經營,也必須借助於無形產品有形化的形式,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有形成本,如盒子、包裝成本,批零差價成本等等。
在長尾理論中我們看到:在類似iTunes的純粹數字化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無需支付貨架空間的費用、沒有生產成本和幾乎沒有分銷費用,那些被我們遺漏了作品的銷售就成為了另外一種不同的銷售,它擁有與暢銷巨片同樣的邊際利潤。

三、主動發揮差異化、個性化生產的優勢

典型的例子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商業本質,是讓消費者主動將自己的需求,成規模地暴露出來。每個消費者在搜索引擎上鍵入自己的搜尋目標,實際就是差異化、個性化地提出自己的定制要求。而搜索引擎並不是像傳統手工藝匠人那樣,一個一個製作出產品,而是通過軟體方式,自動化地實現供求匹配,按照消費者提出的定制要求,自動、低成本地一對一提供服務,滿足需求。
Amazon的做法是利用協同過濾系統(collaborative filtering),當顧客主動“暴露”了自己的需求後,進行關聯推薦。即通過研究顧客的瀏覽行為和購買行為來對其他顧客進行指導(例如“購買此商品的顧客也購買過……”)。無論是誰,目的都是一樣的:利用推薦帶動對長尾商品的需求。
從藍海戰略到長尾理論,看得出人們的興趣,正在向新經濟的縱深發展。由於學院經濟學繼續拒絕跟隨實踐發展,所以像藍海戰略和長尾理論這樣的商業歸納,就越發顯得不可缺少。在這裡也寄希望下一代開拓經濟學的藍海和長尾。

產業策略評析 轉錄

■ 全球化、兩極化與長尾理論
《商業週刊》 972 期( 2006.7.10~2006.7.16 )裡有兩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而此兩文章均與兩極化社會有關,值得為文討論之。
其一為石齊平教授之「蓋茲與全球化 - 美妙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其二為林文達研究員之「 Web 2.0 破壞王來了!一個敢秀自己的年代,小螞蟻也可以板倒大企業」。在石教授專欄中,他指出比爾‧蓋茲在以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巨大財富,而蓋茲的成功有很大程度拜全球化之賜,然而,若以所創立微軟所提供軟體平台論,蓋茲何嘗不也是成就了全球化。換言之,蓋茲+微軟與全球化,一個是陰一個是陽,或說一個是正一個是反,相互成就。
在林研究員文章中,他談到了 Web 2.0 所帶來的破壞力道,並直言 Web 2.0 是一個足以讓小螞蟻板倒大企業的網路平台與服務。此外,他進一步指出造成此力道的即是《連線》雜總編輯 Christ Anderson 所提出的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 )。長尾理論說明,以往的商業思維,習慣以 80/20 法則(即 80/20 rule ,又稱為 Pareto principle[1] )來看待客戶,認為產業中最肥美的地方即是少數百分之二十的市場客戶。然而,該理論提出與 80/20 法則相反觀點(互補或稱另類),認為如何將產業照顧不到的百分之八十市場集合起來,變成一個大市場,是一個重要策略思考方向,關於長尾理論可進一步參考 [2] ,或是參考 Christ Anderson 新書 [3] 。
在【 兩極化的社會與兩極化的未來 】、【 去中心化與個人媒體時代來臨 】、【 100 元筆記型電腦將加速兩極化的發展 】、【 在被抹平的世界成為不平之處 】與【 教育產業也將邁向兩極化 】等文,我們曾討論資訊與網路科技所造成的全球化與兩極化,並指出兩極化的結果將不僅是 80/20 ,有可能隨著科技的發展,進一步轉變成 90/10 或是 95/5 的狀況。
兩極化社會,要成為前面百分之五只剩下兩種可能,其一為成為專家中的專家或是專家中黏著劑(即是專家的整合者與協調者),服務對象是另一群專家或是大企業;另一類為平台開發者(其實也是專家群所提供),藉由自動化平台的提供,集合全球多個小眾市場成為一巨大市場,並服務金字塔底層百分之九十五的客戶。
圖一為長尾理論示意圖,圖中縱軸為人口( popularity ),橫軸為產品( products ), 根據此分類區分為大頭( head )與長尾巴( long tail ),該理論表示我們應該反向思考,不再是集中精神於前百分之二十的大頭,而是應該注意百分之八十的長尾巴。換句話說,全球化時代(根據長尾理論),企業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供一平台(特別是網路平台),將不同種類的商品(對應到小市場)集合成一大市場,並提供服務給原本百分之八十的客戶群以獲取最高報酬與利潤(此理論另一意涵在於如何提供平台或整合平台,並且佈局以往所忽略的市場)。此外,長尾理論與普哈拉教授( C. K. Prahalad )最近大著《金字塔底層大商機》(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 )有相似的概念 [4] ,亦即提供與滿足開發中國家與未開發國廣大人民的需求,也能夠創造巨大商機。

全球化造成兩極化,資訊化社會的到來,如何滿足百分之八十(長尾巴)未被注意的客戶群成為一重點(此百分之八十未必是以貧富論),而如何提供一平台(整合平台與跨平台)成為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從蓋茲的例子,我們看到軟體與網路平台造就全球化,而全球化進一步擴大平台影響力;從長尾理論我們也隱約感覺平台在全球化經濟時代的重要性,並且看出平台適合服務多樣、同性質的商品特性。
全球化與兩極化是現象也是結果,兩極化的啟示是要大家在安貧樂道與成為專家中選擇。長尾理論是全球化商業思考(其實不僅是商業,教育與社會安全亦然)與營運模式出發點,如何建構平台成為資訊化社會時代的重要核心競爭能量。看看 Intel 平台、看看 Google 平台、看看 iPod+iTunes 平台、看看 Alibaba 平台,沒有平台哪有生存空間? (1501字)
圖一 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 )示意圖( http://www.thelongtail.com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eto_principle
2. http://www.thelongtail.com
3. The Long Tail :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401302378/104-3597707-0341517?n=283155
4. 金字塔底層大商機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3807
(本室編撰 Amber)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BBC主管:手機將是未來即時新聞主流平台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二十二日專電)英國廣播公司(BBC)網路新聞部副總編輯布瑞南說,隨著通訊科技不斷進步,手機將成為即時新聞下一個主流平台,報紙的發行量雖然會減少,但短期內不會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消失。

布瑞南接受倫敦外籍記者協會會員記者訪問時指出,對新聞記者來說,網路興起所創造的新聞環境是令人興奮的年代,新聞不再僅限於來自記者採訪的內容,全球各地的讀者和觀眾,也可以提供新聞訊息,使新聞更多元更豐富,新聞單位同時可以更直接、快速掌握閱聽人的看法與需求。

一九九七年英國廣播公司率其它英國同業之先,首創網路新聞部,目前共有兩百名記者,平均每天有三百則新聞報導,以三十三種語言,二十四小時隨時更新最新新聞,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新聞網站。

布瑞南表示,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平均每天有五百萬使用者,但日前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發生重大槍擊案,人數增加到五百五十萬人,每天平均網頁瀏覽達四千八百頁,造訪的讀者六成位在英國,其次是美國、澳洲等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約占二到三成。

英國廣播公司網路新聞強調與閱聽人的互動,平均每天收到一萬封電子郵件,平均每週收到約兩百張數位照片,二零零五年七月七日倫敦發生首起地下鐵爆炸案時,湧入兩萬封電子郵件,一千張數位照片,三千則簡訊,多張照片提供記者沒有獵取到的重要畫面。

布瑞南指出,英國廣播公司對閱聽大眾提供的資料都會小心求證,除了可靠性,圖片的版權是刊登前必須確認無虞的重要考量;如果讀者對英國廣播公司刊登的內容有疑問或質疑,主寫的記者必須在十天內回函說明。

至於廣受歡迎的YouTube的影音資料,布瑞南說,除非內容十分特別,否則英國廣播公司通常不會轉載使用。

由平面媒體轉戰網路新聞部門,布瑞南說,現在閱聽人對新聞的要求是速度,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新聞特別是重大新聞訊息。

他認為,手機將是下一個即時新聞主流的重要平台,更甚寬頻電腦。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至少未來五年報紙不會因為其它媒體快速興起而消失,因為報紙隨處、隨時可讀,攜帶性強,沒有電池耗盡問題,仍將受到較年長者讀者鍾愛。

英國廣播公司挾著龐大資源與人力,網路新聞的競爭力遠超過其它後起的英國媒體。布瑞南表示,所有刊登在網路上的新聞都會自動永久儲存在資料庫內,供讀者隨時查詢,這使得新聞記者在撰寫報導時更謹慎小心,目前資料庫內已累積約兩百萬則新聞報導。

對中央社記者詢問英國廣播公司面臨的重要挑戰,布瑞南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必須跟上腳步,另一方面,英國廣播公司向所有電視收視戶收取電視執照費,開始遭到反彈,未來引用能否繼續徵收,確保經費來源不中斷,也是很重大的挑戰。

YouTube推中文版 網站硝煙四起【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

去年10月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影音部落格YouTube;今年初,Yahoo!奇摩宣布收購同是部落格的無名小站。YouTube已展開國際化的規劃,將推出中文版的YouTube,加上無名小站在Yahoo!奇摩的「加持」下,華文web2.0網站市場將掀起新的波瀾。

網路不僅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最典型的影響是,網路改變了現有媒體生態:網友的資訊來源透過網路真的達到無遠弗屆。但部落格的出現,更讓網友從資訊的接收者,變成資訊的製造者。

台灣Google工程研究所長簡立峰表示,Google雖然買了YouTube,但目前雙方都還是獨立運作的公司,但在技術上已有部分的交流。

由於Google在台灣已有工程研究所,隨著YouTube展開國際化的過程,在華文市場,台灣工程研究所將提供相當技術的協助。未來在拓展中文廣告方面,也將提供支援。目前在英文的YouTube,已提供Google的AdWord廣告服務。

由於Yahoo!奇摩將在第二季與無名小站進行整併,在原來Yahoo!奇摩的部落格會員,加上無名小站的部落格與相簿會員,屬於「雙強」結合。Yahoo!奇摩也表示,未來希望在Yahoo!的技術協助下,希望把無名小站的服務,推向國際市場。

不管是部落格(Blog)或是影音部落格(Vlog),隨著上網人口的增加,以及網友在網路停留的時間拉長,帶來的是更多的廣告效益。

以YouTube為例,每天有上億次的影片點選量。例如,網友搜尋音樂相關影片,網頁旁出現的就是音樂網站的廣告,會吸引網友前往點選,當然成功購買的機率就變高。

年代數位總經理吳戈卿說,不管是Blog或Vlog,初期都以社群為主。不過除了社群以外,隨著網友的需求增加,網站所提供的服務也會更加多元。不同的 Vlog,加上不同的元素,會產生不同的樣貌。例如隨著Vlog的成熟,I'm TV也將推出個人新聞台、新聞影音網站、企業電視互動平台等。

吳戈卿說,在改善使用者介面後,近三周來,I'm TV的會員數,以每天5,000個新增用戶的速度增加。每天有3,000支影片上傳到I'm TV。保守估計,到年底的會員數,將達到150萬人,所上傳的影片,累積達到100萬支以上。

根據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IAMA)估算,,去年台灣網路廣告營收37.48億元,今年網路廣告總營收上看50億元。

【2007/04/23 經濟日報】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便宜網路電話來了【聯合報/記者陳俍任、祁安國/台北報導】

網路電話與低話費時代即將來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決議,核配速博寬頻六萬門○七○網路電話門號;速博成為第一家拿到網路電話門號的業者,最快在七月一日推出配套產品。

網路電話比傳統市話費用便宜三成,打國際電話更可便宜六到七成,現有市話固網業者將受衝擊。

未來網路電話可透過電腦話機或傳統電話接受閘道(gateway)連上專線,也可搭配網路電話專用的IP Phone話機,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打網路電話;而且因為有專屬門號,不只可打出去,別人也可透過手機、市話與網路電話打進來。

NCC近日發出兩張網路電話執照,分別給是方電訊(中華電信轉投資)及速博,讓擁有五百七十萬網路電話用戶的Skype備感威脅。代理台灣Skype的 PChome通訊應用服務部總監蔡文雄昨天宣布,將在年底前跟進降價,可能降為一通二元或付月租費講到飽;且年底前會解決Call in問題,屆時會員也可透過網路接收來電。

速博、是方等十家業者一直在爭取○七○的十一碼網路電話執照。速博因是一類電信業者,不需重新請照,在NCC審查後搶先核配門號;是方上周取得證照,但仍需申請門號。

【2007/04/20 聯合報】

中華電不進場 白搭【聯合報/記者祁安國】

網路電話即將邁向百家爭鳴時期,國人也夢想有更物美價廉的通訊環境,這個夢是否能實現,關鍵在中華電信。

目前市售的主要網路電話以Skype、台灣電訊的gogotalk、Seednet的Wagaly talk,各有山頭。如gogotalk屬IPOX網路互聯互通聯盟,該聯盟自行核發○七○字頭的網路電話號碼,是十碼;這又和NCC核發的十一碼不同; Seednet的Wagaly talk則是九碼,三方都無法相通,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

網路電話便宜歸便宜,若用戶不能互連,網路電話也只是一個封閉系統。中華電信抱著與其讓網路電話分食市話生意,還不如選擇投入申請,這次獲執照的是方電訊就是中華電信擁有七成的轉投資公司。

若無意外,NCC下一波發放的網路電話執照,中華電信應不會被排除在外,再加上中華擁有全台一千三百萬的市話用戶,若都轉換成網路電話,一千三百萬戶能進行網內互連,甚至用戶打市話網內互打免費,就會形成最大的網路互打圈圈。

對此,現有的網路電話業者高層私下指出,屆時小業者玩不下去,只能轉往爭取企業市場。據二類電信業者透露,目前使用○七○隨身碼服務的用戶號稱約五十萬,但實際使用的人次不超過十萬,難以抗衡中華電信。

【2007/04/20 聯合報】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知識經濟-- from TASC

知識經濟的定義

美國經濟近十年來有大幅超越日本的表現,許多人認為,美國經濟的成功是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首度提出「知識經濟」一詞,從此,「知識經濟」儼然成為二十世紀末最流行的名詞,言談間若不加上這名詞,好像就落伍了。

然而,什麼是「知識經濟」呢?知識經濟有很多種定義,一般的說法是,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形態。簡單地說,「知識經濟時代」就是指「用腦力賺大錢的時代」。

有人不免要問,知識一直都是存在的,為什麼現在才談知識經濟呢?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知識」近年來才出現加速傳播及密集運用的情形。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為例,只要有人在網路上發布一個消息,幾個小時內,就可能有幾千幾百萬人知道,甚至其他國家的人也可以同時收到。這樣知識流通加速的環境,使許多人願意秀出自己的新點子,而這些人很快就能獲得許多掌聲,間接鼓勵其他人跟進,激發更多新的想法。於是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知識的優點被強化,重要性也被凸顯。

另一方面,由於自由貿易盛行,資金、原料、勞力等傳統生產要素可以便利地流通於各國之間,重要性因此大大降低。歷史告訴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如能掌握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能掌握經濟大權,例如,農業時代擁有土地的地主及工業時代擁有能源的企業家,都能掌握經濟大權,因此,知識經濟時代擁有知識將是致勝的最大法寶。

知識經濟造成的好處

科技知識進步能帶給人們生活上很多便利。例如,你想要購物,不必頂著大太陽去貨比三家,坐在家中一邊吹冷氣,一邊動動滑鼠就可以辦到。而以知識作後盾來提升技術,就可研發出較大的果實、優質的花卉來提升競爭力。運用管理知識,可以讓工廠像公園一樣美麗、乾淨,員工自發性的自我管理。甚至透過知識,將廚餘作成有機肥料,讓環保及農業並存。簡單地說,因為有了知識,許多以前只能夢想的事都可能成真。

知識經濟帶來的衝擊

因為知識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善用知識掌握先機的人持續累積財富,不能跟上知識進展腳步的人,將會被淹沒在知識的趨勢洪流中,最後連飯碗都保不住。當別人都大步向前走時,與留在原地的人所得差距將愈拉愈大,貧富也將越來越懸殊。

傳統產業也可發展為知識產業

知 識並不單指高科技,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並不是指「高科技產業向上發展、傳統產業向下沈淪」的時代。事實上,知識經濟是一個概念、過程,而不應是僵硬地定義那 些產業屬於知識經濟產業,那些不是。因為每個產業都可以被知識化,都可以創新,傳統產業只要能不斷地利用知識來創新,便可以永遠不淪落至夕陽產業的命運; 相對地,高科技產業如果只是原地踏步,一樣會被淘汰。

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的「創新」,不一定是偉大的發明,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改變。例如,「冰館」老板研發出來的芒果冰,饕客須花上幾個小時排隊才能吃到。 如果仔細分解,那不過是芒果加上冰而已,用不上什麼高科技,屬於所謂的「傳統產業」,然而老板小小的創意卻可為他賺來大筆的銀子,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找到 一席立足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經濟時代中步調變得很 快,一件新產品 A 推出後,過幾天可能就有比它更好的產品問世,產品 A 就只能被打入冷宮。如果是在傳統經濟時代,產品A可能可以大賣好幾年,但隨時空遷移,它的生命只有幾個月,甚至幾天。生產產品A的企業如要存活下去,關鍵 便在於應變的彈性及創新的速度,也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內就對市場作出反應,改進的速度也必須比潮流的速度快。既然彈性和速度將操控企業的成敗,未來將不是大 企業打敗小企業,而是動作及應變快的企業打敗動作慢及無法應變的企業。

原文網址: http://www.tasc.org.tw/commresoure1.htm

什麼才是真的「新經濟」?--瞿宛文

<<天下雜誌05月2000-專欄>>

近日來美國政府在召開關於「新經濟」的討論會,而台灣一向怕落人後,也跟著開始討論台灣是否有新經濟現象的問題,不過我們在追隨之前,似有必要先瞭解一下這名詞的由來及意涵。

  美國在戰後初期為經濟黃金時期,所得與生產力都持續成長,但到了1970年代初期,生產力成長明顯的開始停滯,年成長 率從原先的平均2.6%降到1%左右。到了1980年代,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居然開始受到日本的挑戰,驚愕之餘,美國學界開始討論「日本第一」的現象,更 積極探討美國生產力停滯的原因,當時甚至有人懷疑美國是否要步大英帝國之後塵而開始走上衰敗之路。不過到了1990年代,美國景氣轉而回升,這一波榮景至 今已保持了近十年之久。

  美國景氣好了太久,同時東歐社會主義經濟之解體,使得美國這資本主義體系霸主,更是沈醉於資本主義的勝利狂歡之中,因此就出現了「新經濟」的說法。這理論主要是認為美國經濟不單在重整後經濟實力再創新高,同時結構的改造甚至可以使得景氣循環也不會再發生,美國經濟不會再有下坡,二十一世紀仍將是美國的世紀。「新經濟」的神奇力量源自何處呢?其理論的倡導者主要是訴諸於高科技產業對其他產業的貢獻,他們認為對高科技產品的持續投資與利用,使得其他非高科技產業的生產力不斷進步。

  實際上,美國其他產業雖不斷投資於電腦與其他高科技產品上,但在1995年之前,很難證明這些投資對提升生產力有何幫助。美國生產力的年成長率是一直到了1995年,才從1%上升到2%左右,而這進步有多少是源於高科技投資,卻還是有爭議。如西北大學的古登教授就認為, 美國生產力成長主要是集中於電腦產業本身,是電腦產業本身生產力的高成長率,提高了總平均成長率,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則改善有限,顯示電腦之運用對其他產 業的生產力貢獻不大。再則,這生產力之改進是否在未來會一直持續,而使美國免於走上衰退之路,則更是沒有定論了。

  高科技產業本身的蓬勃發展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如果它的發展無法對其他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那它就只是另一波新興產業而已,也談不上所謂的「新經濟」。而目前它對其他產業的影響程度如何,正是爭議所在。

  不過高科技的影響是比較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新經濟」的熱潮主要還是源自美國景氣的持續發燒,前者可說只是用來合理化 後者非理性樂觀的說法之一而已。一般而言,生產力的進步當然有助於國力的上升,也會改善經濟結構,如降低自然失業率、提高(不至於導致通膨的)安全成長率等。近日來與貨幣政策有關的討論,也就是關於這些結構係數改變之影響,不過這與景氣循環是兩回事。景氣循環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機制,持續的榮景必然會導致投資過多等現象,不景氣階段就是調整經濟並淘汰低競爭力廠商的時候,金融面的循環波動比產業面的更為明顯而劇烈。從有資本主義經濟以來,大小長短不一的景氣循環就沒有間斷過,這規律也不會在今日改變。

  其實美國金融面失衡的程度已經非常接近過去泡沫崩盤前夕的情況,如股價的本益比已經超過1929年大恐慌來臨前夕的數字,近年來美國儲蓄率已經變為負值,同時負債比例急遽升高,貿易赤字也連創新高。

  有趣的是過去每一次泡沫經濟在最熱潮之際,就會有人說這一次是不一樣的,已經進入「新經濟」了,雖說用來支持新經濟說法的理由每次不同。待美國此次泡沫破滅之後,或許「新經濟」又會再次隱跡。

  近年來,臺灣生產力成長幾乎集中於高科技產業本身,而眾多傳統產業的生產力則多是負成長,產業生產力成長的分配模式, 主要顯現出產業發展之不平衡,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的成長部門,其本身的生產力進步甚快,但並無跡象高科技產品的投資運用,幫助了其他產業提高生產力,而後者 正是所謂「新經濟」的關鍵,因此至今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只是另一波的新興產業而已,就結構上而言台灣的「新經濟」尚無蹤影。出於美國如此情境的「新經濟」, 與臺灣的關係實在不大。

作者是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認識新經濟--作者:陳永隆資訊網

前言

新經濟的來臨,讓市場更開放,企業壟斷的現象也勢將逐漸萎縮,企業競爭更加激烈,甚至許多企業是被迫走向全球競爭。企業對消費者的服務品質與內容必須不斷 增加,知識的價值也因為新經濟來臨而提高,並帶動另一波知識產業的興起。由於網路與通訊的變革,使各類資訊出現的速度呈十倍速成長,連資訊來源的量也成等 比級數般越滾越多。

內容

何謂新經濟 (New Economy)?以往的經濟型態,經濟成長到某個階段後,會產生通貨膨脹,接著失業率增加、經濟衰退現象產生。但是新經濟卻可以在經濟持續成長多年後, 不僅未見衰退或不景氣之循環現象,反而可以持續保持低通貨膨脹及低失業率,物價也持續穩定。美國連續約十年的經濟成長,卻仍未出現衰退跡象便是一個最好的 實例。

新經濟已經打破以往的經濟循環法則。而新經濟最主要的變化來源,乃是根源於資訊技術的發展與通訊模式的變革。資訊技術最明顯的發展就是網際網路商業化,電 子商務帶來新的線上購物模式,虛擬社群在網路世界形成,因此造成許多新的通路、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新的消費型態,產生一波新經濟。就在同時,通訊模式也發 生巨大變革,衛星、光纖、Cable、WAP、藍芽等技術一一應用在生活與商業溝通,讓人類訊息傳遞的速度、精確性與便利性大增,也帶來另一波新經濟現 象。也因這幾波數位革命,讓人類的經濟型態起了化學變化,成就今天的新經濟現象。

新經濟的來臨,讓市場更開放,企業壟斷的現象也勢將逐漸萎縮,企業競爭更加激烈,甚至許多企業是被迫走向全球競爭。企業對消費者的服務品質與內容必須不斷增加,知識的價值也因為新經濟來臨而提高,並帶動另一波知識產業的興起。由於網路與通訊的變革,使各類資訊出現的速度呈十倍速成長,連資訊來源的量也成等 比級數般越滾越多。

新經濟下的企業,由於資源湧入的管道大開,因此不論實體的企業外在資源,或是網路上的虛擬資源,都對企業傳統所擁有的資源產生巨大的衝擊。新經濟時代,企業如何有效獲取資源、整合資源,進而利用資源,也是傳統產業經營者必須重新留意與學習的重要課題。

除了企業資源的變革,企業獲得資訊的方式與管道,也因為新經濟的網際網路,呈現多元化的現象。豐富的資訊,產生更多有價的知識,因此知識產業因應而生。在 強調企業知識管理、知識學習的新經濟法則下,人才與創意變得比以往更重要。傳統的勞力工作者將一一轉型為知識工作者,知識的來源、知識的傳遞、知識的價值,對新經濟時代的企業,具有決定成敗的舉足輕重角色。

新經濟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風險極高,但利潤卻更大的商業模式。新經濟企業的高風險,在於許多商業模式容易被模仿,尤其在網路傳遞方式不斷變革的時代,基於 市場行銷策略考量下,許多商業模式,即使僅是些微曝光,就非常容易被競爭對手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方式模仿。因此,聰明的對手常在模仿後更具優勢。新經濟 的高利潤,在於市場已趨全球化,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僅容易複製,同時也可以迅速全球化。因此許多成功的商業模式,稍加修飾,即可變成量身定做的另一區域或另 一產業領域的商機。

對於新經濟的緣起、現況與未來,其實都還在探索與研究階段,目前只能以現象論來觀察,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樣本,更多的跨領域專家,才能具體且深入得出一套新經濟的商業模式與新經濟理論。不過,新經濟的經驗,其實已經有許多經營者在沒有完整的理論架構下,憑著以 往的豐富經驗與銳利眼光,重新調整企業的步伐,成功邁入新世紀的成功企業之林。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Network Effect

A network effect is a characteristic that causes a good or service to have a value to a potential customer which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other customers who own the good or are users of the service.

One consequence of a network effect is that the purchase of a good by one individual indirectly benefits others who own the good - for example by purchasing a telephone a person makes other telephones more useful. This type of side-effect in a transaction is known as an externality in economics, and externalities arising from network effects are known as network externalities. The resulting bandwagon effect is an example of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from wikipedia

more info.→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twork_effect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有關天仁的競爭者

在早期國內的茶葉銷售市場來說,競爭的不外乎是商品、口味、價格地其他廠商,而現在台灣茶葉所面臨競爭者將是廉價進口茶,隨著加入wto的時間逼近,各式的茶品將進入台灣的茶市場。

一些資料

科技環境:(Opportunity)
1.科技改變步調加快:
目前茶葉行銷通路競爭激烈而多元,由於交通及資訊的進步發展,茶農直銷比率亦日益提高,部份農會及茶農也開始利用電子商務網路訂購或『宅急便』(Takkyubin)配送當季最鮮的茶葉(賴正南,民92)(opportunity)
2.食品製造技術進步:
食品業的製造技術進步,許多茶葉相關食品也陸續研發製造,例如茶糖,茶餅,茶糕等等,使得茶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商機無限。
3.茶葉包裝技術:
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改變,茶的包裝從傳統的一斤裝發展到現在的立體茶包裝,使得消費者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不須受限於地點與泡茶設備,銷量也因此而增加。現在更進步到綠茶製造成綠茶粉,沖泡上比茶包更好處理,相信技術的進步可以使消費者更願意購買茶葉等茶品。
社會文化環境:(opportunity)
1.生活水準與生活品質:
民國80年代,由於休閒風氣盛行,台灣各地茶藝館如雨後春筍,茶葉消費與休閒、產業文化相結合,再加上消費者將茶葉視為有益健康的時尚產品,因此國人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費量於80年以後激增為1公斤以上(許漢卿,民92;Hung et al., 2001)。根據統計,國人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費量已由民國60年的0.27公斤激增到民國90年約1.46公斤(賴正南、陳玉玲、楊盛勳,民91)
2.生活步調加快,即飲茶市場異軍突起:
因應社會環境變遷,生活忙碌與緊湊,產業界研發出便利性的茶飲料,藉由茶飲料的發展,紓解了台灣中下級茶及夏茶生產過剩壓力(許漢卿,民92)。受到日本風行罐裝茶飲料之影響及業者之促銷(阮逸明、何永山、吳國和,民81),台灣罐裝茶飲料於民國78年逐漸興起,尤其是民國81年對『新新人類』市場的訴求成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由於業者廣告訴求的成功,促使茶飲料銷售額於民國82年首次超越碳酸飲料(賴正南,民89b)。爾後,茶飲料的銷售高峰雖隨消費市場求新求變的潮流逐漸消退,但民國91年的銷售值仍達135億元,仍舊是所有飲料銷售第一名,每年有3.8﹪的成長(徐發政,民92)。

內外銷狀況

(二)茶產業市場及產銷概況
產品以內銷為主,2002年度占總銷售值83.06 %,連鎖門市遍及全省各主要城市,主要銷售地區大台北地區占69.92 %,餘各縣市分佈相當平均。
表五.天仁茶業銷售比例 單位:新台幣仟元
地區
銷售金額
比重
內銷
1,072,936
83.06
外銷
218,795
16.94
合計
1,291,731
100.00
資料出處:天仁茶業2002公開說明書
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之農業統計年報及中華民國農產貿易統計要覽之最新統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茶葉之產量為19,837公噸(最新統計至2001年止),2002年出口總量為6,706公噸,進口總量為18,561公噸,換算台灣地區每年總銷量(尚需扣除飲料茶的耗用量4,930公噸)為26,762公噸,推估總市場規模約為新台幣80億元。依天仁2002年茶葉內銷值合計約為新台幣8.25億元,推算市場佔有率為10.31%。
(1).台灣茶葉由於內外銷相互消長,供需大致維持平衡,未來由於地租、人工成本上揚,勢將朝精緻化方向發展,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而中、低價位茶葉生產,則將朝自動化方向發展,提高每單位面積產量以符合生產效益。此外,在我國加入WTO之後,由於相關農業產品進口陸續開放及關稅逐年降低,原料生產之國際分工亦將扮演供需間平衡的角色。
(2).天仁將因應此一趨勢不斷追求產品精緻化、高質化,並充分運用茶葉可供多元化製造相關食品之特性,持續開發新產品。在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及掌握行銷通路之優勢下,未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3).至2002年度止"天仁喫茶趣"已於台灣台北、美國加州洛杉磯、澳洲雪梨、日本名古屋等地建立9個據點。未來市場受飲茶風氣年輕化的帶動,將有助於喫茶趣連鎖體系開展,國人的飲茶習慣,可加速跳脫傳統模式,市場規模亦可藉此逐漸擴大,為喜愛喝茶的消費大眾多增加了一個休閒去處。
台灣茶葉市場有限,多以內銷為主,成長空間雖然歷年每人消費量均有成長,十年當中有六百公克的增加,但是成長速度相當的緩慢並且海外喝茶風氣不盛行,加上國內被一股歐美咖啡風席捲,替代品眾多,更增加茶葉銷售成長的難度與限制。
未來如開放中國大陸茶進口,將以低價位茶為主,與台灣所生產之茶葉,因氣候土壤差異,其品質風味不盡相同。由於茶葉為嗜好品,國內消費者購買時,常參考產地及注重韻味,且多年來辦理優良茶評鑑,輔導各茶區建立品牌,爭取消費者認同,有效區隔進口之廉價茶。惟預測台商在大陸產製之台式茶葉回銷我國時可能造成價格影響,但台茶目前在大陸被視為高貴禮品,很受歡迎,台茶拓銷大陸,極具潛力。故加入WTO後對台茶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之農業統計年報及中華民國農產貿易統計要覽之最新統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茶葉之產量為19,837公噸(最新統計至2001年止),2002年出口總量為6,706公噸,進口總量為18,561公噸,換算台灣地區每年總銷量(尚需扣除飲料茶的耗用量4,930公噸)為26,762公噸,推估總市場規模約為新台幣80億元。
在整體飲料市場一片衰退的聲浪中,茶飲料近2年來已以黑馬之姿躍居飲料市場主流,根據業者估計,茶飲料年銷售額約135億元,在整體飲料市場中的佔有率也由28%提升至約30%。
根據黑松公司的調查,茶飲料在去年的口味上變動頗大。例如過去在即飲茶中銷售居冠的奶茶口味,去年已正式被綠茶產品取代,占有率高達三○%,奶茶占有率降至二○%,其餘依次為紅茶及烏龍茶,占有率分別為一五%。其中紅茶更是首次微幅超越烏龍茶成為第三大品類,烏龍茶則跌至第四名。
黑松公司認為,今年的即飲茶市場,除了將延續去年以綠茶為基調的調味茶產品外,也會走向細緻化發展。其一是以烏龍茶為主體,例如御茶園的黃金烏龍、水仙烏龍,以及統一茶裏王的白毫、青心烏龍等。另一種則為複合式的茶飲料,例如古道宮廷十六茶、黑松有氏沒氏、TeaSpa等;還有訴求健康、低卡的的佺格七味茶、統一美研社等。
去年在即飲茶市場表現最亮眼的茶裏王,負責經營的統一企業指出,該產品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口感上有重大突破,再加上訴求上班族的行銷策略得宜,幾乎是上班族最愛的即飲茶品牌;一年間銷售金額即突破十億元,成為該公司旗下產品中,業績成長幅度最快的品項。為了乘勝追擊,統一企業決定再投入四億元,增加新的產能設備,並配合口味更新,訂下今年三○%的高成長目標。市場接受度較大,較具知名度的茶葉種類銷售,茶葉生產量或生產面積較大之茶區所生產的茶葉,農民、產銷班、農會、茶商等的積極促銷,等因素掌握得宜時較容易成功。
台灣茶葉運銷通路演變:
(1)外銷為主時期:
就此一時期而言,茶葉運銷通路為茶農→粗製茶廠→精製茶廠→外銷出口,通路簡單。

(2)內銷為主時期:
1981年以後,台灣茶葉的產銷已轉為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型態。內銷通路複雜而多元化,通路間的競爭相當激烈。

天仁的科技化

傳統產業在過去一直給人以結構僵化、變革不易的印象,但是時代轉變讓傳統產業不得不正視新科技對於營運所帶來的便利。現在的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必須能隨時跟得上消費者需求,才不至於被淘汰。而藉著新科技的輔助,或可讓管理者即時掌握那些儲存於電子世界的經營資訊;或可讓企業藉著網頁式平台,與上下游廠商建立緊密的供應鏈,並透過電子商務的模式擴大消費群,凡此種種,都是現今產業界已經在做,或是正準備要做的事。將經營與IT結合雖然複雜度高,但絕對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我甚至可以這樣說,現在企業若拒絕e化,就會步向衰敗。在時勢所趨的背景下,為了e化要花費多少錢,其實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身為企業管理者,應該關心的是如何才能採購到最好的產品,作出最佳的e化決策。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天仁茗茶面臨市場改變所採策略--boo

飲茶方式的改變吸引一批新的消費者。小壺泡茶的飲茶方式只是中、老年人的嗜好,儘管茶飲料向新新人類訴求成功,但一批喝著冷飲長大的年輕人更喜愛像口可口樂這樣帶有甜味的飲品。為適應這一消費群體,讓這部分顧客也加人飲茶行列,以春水堂創始人為代表的臺灣茶界人事改變飲茶方式,採用調酒器將茶水和冰塊調製冰紅茶,茶飲中帶有部分冰渣,溫度較低,又加有蜂蜜,口味帶甜,茶汁與冰塊一起搖動後,泡沫四溢,顯有碳酸飲料的特徵,稱之為泡沫紅茶。這種茶飲,適合臺灣氣候炎熱的環境,又適應年輕人的口味。泡沫紅茶的推出,在臺灣迅速風行,一些茶行紛紛改頭換面,以出售泡沫紅茶為主。隨後綠茶、烏龍茶、花茶也調製成冷飲茶出售,一些帶有果味的冷飲茶和特徵風味的普洱茶相續在冷飲茶店出售;續而創制的珍珠奶茶又迅速風迷臺灣。飲茶方式的改變適應了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了臺灣茶葉的消費。
可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跟以往的市場相比,需求是提高的。然而面對市場變的越來越自由競爭,尤其是在開放WTO之後所面臨的挑戰,面對生死存亡的威脅。在這樣的狀況下,它作了很多的努力,實行一些策略來因應。下列是她所採取的策略:
(一) 由銷售至生產掌握行銷通路,使經營鏈垂直整合,產製銷連成一體先有市場、客戶、再開連鎖店,先建立連鎖體系再設工廠。
(二) 開發新領域創造更大的餅,例如:國際茶文化的交流,開發APEC專用產品,增加國際能見度,與同行合作,共創市場,開發潛在的市場。
(三) 創立自有品牌,突出差異化:他們堅持經營自有品牌,塑造企業形象,以茶葉為核心再創新形態的複合通路「天仁喫茶趣cha FOR TEA」。以新茶文化做為發展願景的核心思考架構,創造出新型態的茶通路,也就是創新喝茶「年輕化」的新複合專業茶館。而這個品牌可以說是使它國際化的品牌,全球化的名稱,用歷經半個世紀的「天仁茗茶」做為複合品牌的後盾及資源,
(四) 固守本業,發展多元化產品。開發新產品,增加產品的歧異度,發展多樣化經濟。
(五) 開發年輕市場:研發健康導向可冷飲綠茶粉。,將輕型茶館「輕鬆小站」推廣至美國加拿大,和成立年輕專業複合茶館「天仁喫茶趣」創造國際化、年輕化的茶市場。
(六) 企業e化,提高管理效率;2004年天仁投資將近五千萬元,在台灣導入全新的POS系統,正式啟用後將有助提升管理效益
而他所做的這些策略,在因應市場的變革的問題會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建立新通路,建立連鎖體系,已取得市場力量和提升品牌的價值,以產生差異化,這兩個方面是他成功的最大因素。

天仁茗茶市場的改變/因應措施

以下是Anpan負責部份我代PO

市場的改變
1.早期台灣茶葉以外銷為大宗,但自1980年以後,因為台灣工業化迅速使人工成本提高,導致紅茶與綠茶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無法與國際上相同產品競爭。台灣茶業由茶葉的進口數量多於出口,成為由茶葉淨輸出國轉變為淨輸入國的國家。

2.國內市場規模有限,食品業主要以內需市場為主,一旦經濟景氣不佳,營收與獲利便呈下滑走勢,並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相關農業產品進口陸續開放及關稅逐年降低,其他產品大量湧進台灣市場,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

3.台灣茶葉市場有限,又多以內銷為主,成長空間雖然歷年每人消費量均有成長,但是成長速度相當的緩慢並且海外喝茶風氣不盛行,加上國內被歐美咖啡風席捲,市場上替代品眾多,更增加茶葉銷售成長的難度與限制。

4.近年由於交通及資訊的進步發展,茶葉行銷通路變得競爭激烈而多元,茶農直銷比率亦日益提高,部份農會及茶農也開始利用電子商務網路訂購或『宅急便』配送當季最鮮的茶葉。

5.客層老化,天仁茗茶高達65%的客層是35至40歲的男性

市場變革的因應做法
1.由茶莊跨入已見飽和的餐飲業,籌設高格調、平價及「年輕化」的複合式茶館喫茶趣,並配合國內大型通路及購物中心的發展,增加直營或加盟店。

2.委託台大醫院醫學團隊以及知名生技公司,共同研究茶多酚等功效,未來將以綠茶錠、綠茶粉等保健食品,進軍日本、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市場。

3.將商標授權給可口可樂,天仁提供所有的茶葉原料,期借重可口可樂在飲料市場研發、製造、通路與行銷優勢,將天仁茗茶更深入消費者生活中,並開拓年輕族群。

結論

我認為天仁茗茶在因應市場變革所做的改變是成功的,對於茶葉這類的傳統行業面對客源老化、流失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所能做的當然是積極開發新客源、拓展市場,並且利用現有科技來減少營業、生產成本,再加上天仁茗茶又積極塑造自有品牌,區隔市場開發各年齡層的產品,而不只是僅靠單一客層的營收支撐整個企業,進而又與海外企業合作開發海外市場、與知名企業合作推出罐裝飲料迎合市場要求,我們可從近年天仁茗茶的營收看的出來這些措施是有成效的,但是仍然要注意的是目前天仁依舊是以內銷為主,而台灣市場有限,如何能真正成功拓展海外市場並繼續增加企業營收是個問題。

天仁茗茶簡介/經營現況/因應措施/小結

以下是我所負責的部分

天仁茗茶簡介
天仁茗茶, 1953 年創始於高雄縣岡山,至 2005 年發展為擁有海內外 125 家連鎖茶葉專門店之規模,並為國內唯一股票上市及通過 ISO9001 國際品質認証之茶業公司。    以『老行業,新經營』的精神,天仁致力於產品創新、通路創新及組織創新,除了將商品以茶為核心向各類型食品發展外,也開發「喫茶趣」( cha FOR TEA )複合式餐飲連鎖系統,以追求茶葉國際化、生活化、年輕化的目標。 2003 年天仁授權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烏龍茶、綠茶飲料,創下國內傳統產業跨國性策略聯盟的典範。

天仁茗茶經營現況
1. 天仁茗茶全省51家直營店,14家專櫃,合計65個直營點,國外48家加盟店,海內外113家。
2. 天仁茗茶有北區、台南、高雄三大業務中心。
3. 天仁茗茶在台二家茶葉工廠。
4. 天福茗茶現有營運點約310店。
5. 天福茶博院一座。等….

市場變革因應措施
傳統產業的資訊化 高科技的導入

CRM
CRM的定義是指透過資訊科技,將行銷、客戶服務……等加以整合,提供「客製化」的服務來增加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以提升顧客服務品質,達成增加企業經營效益的目的。藉由資料倉儲的連結,致使不同部門、甚至不同地理位置之組織,皆能接收到一致的資訊。

ERP
天仁茶葉早期憑藉著歷史悠久的茶葉生產技術以及銷售通路起家,但當市場競爭變得更激烈,就非要有由資訊科技來輔助的管理方式。過去的經營方式,是按照組織的科層制度,依照層級往上方報告,往往等到決策者瞭解狀況時,已經失去決策的最佳時效,但是網路時代,所有的營業資訊都集中在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當中,讓公司資訊呈網狀、輪軸狀分散,只要具有身分權限,主管可在任何時間查詢最新的經營狀況,據此規劃公司的下一步。


我的結論
以目前的生活型態看來,茶市場整體發展不論是國內或是國外的前景看好,但是國外的要面臨大陸市場的競爭,透過企業整合和品牌行銷仍能提高市占率,至於國內市場,飲料業的的戰場必須由商品的差異化來區別品牌專業度,而就傳統企業看來,對於科技的導入來加強企業管理,是天仁茗茶轉型很大的助益,故我認為是很成功的轉型。

報告流程及分工

"天仁茗茶"報告流程及分工

1.天仁CF- Phoebe
2.天仁簡介- Phoebe
3.天仁新舊市場分析 - Anpan
4.市場變革因應措施 - Anpan, Phoebe, +身
5.競爭面去探討其決策 - +身
6.結論 - Anpan, Phoebe, +身
7.資料統整及PPT- Phoebe

今晚宿舍討論!
以上

2007年3月27日 星期二

新聞 -- 自由時報

天仁茗茶全新出發

【大 紀元1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專訪) 揮別茶葉殘留農藥陰霾,天仁茗茶破斧沉舟要求所有進廠的茶菁得逐批接受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檢測,不合格者一率退貨,確保茶葉品質。天仁茗茶總經理林仁宗接受 本報專訪時指出,走過半世紀的天仁茗茶,將秉持著「老行業、新經營」的精神,持續創新產品、通路與組織,深耕年輕客層。

他透露,天仁成功轉型開設天仁喫茶趣茶餐廳、授權可口可樂生產「天仁」品牌的即飲茶後,今年將再度延伸戰線,開設新型態的「cha FOR TEA」茶飲專賣店、研發茶保健食品,建構融合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科學保健的專業茶集團,以下是林仁宗接受專訪的內容摘要。

問:天仁茗茶3個多月前被消基會檢出茶葉殘留不得檢出的農藥,事件發生後,天仁在茶葉品質的管控流程,做了那些改革?

答:天仁過去太相信政府對於茶葉農藥殘留的把關工作,進廠的茶菁僅以抽檢的方式把關,在消基會農藥殘留事件發生後,頭2個月天仁茗茶門市茶葉銷售的業績減少15%至20%。

考量天仁是國內最大的茶葉銷售通路,每年從天仁賣出去的茶葉金額高佔總體市場12%至15%、銷售量則佔8%至10%,天仁若不帶頭正視茶葉農藥殘留的問題,其它小型茶葉行更不可能關注。

天仁於是決定委託專業的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協助天仁進行茶菁「逐批檢驗」工作,並主動將茶葉農藥殘留檢驗的項目由政府抽檢的79項增加到102項。

同時主動進行重金屬殘留檢測,所有要進天仁銷售的茶葉,都得通過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檢測,天仁宣示採取逐批檢驗品管流程後,僅經過2個月的陣痛,消費者信心和業績皆已回復,未來所有天仁喫茶趣使用的茶食食材、茶具和贈品,都會進行全面性的食品安全檢測。

問:天仁茗茶創立至今已有52年歷史,近幾年一直積極轉型朝年輕化發展,轉型是否已見成效?

答: 歷史悠久的老企業都擔心客層老化,天仁茗茶高達65%的客層是35至40歲的男性,因此,天仁早在幾年前就體認到,主要客層不再向下扎根,年輕客層很容易 受到西洋飲食影響,而淡忘台灣傳統的茶藝、茶文化。斷然於4年前開發結合茶飲、茶膳、茶點的天仁喫茶趣茶餐廳,至今天仁喫茶趣有高達70%的主要客層是 25歲至35歲的女性,天仁喫茶趣的營業額中,有約20%是來自茶葉的銷售,這些新開發的客層都是非天仁茗茶的傳統顧客。

同時在92年授權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可口可樂生產「天仁」品牌的寶特瓶即飲茶,天仁即飲茶則進一步的向下扎根至15至25歲的年輕客層,至今天仁轉型效益已逐漸浮現。

過去3年營業額成長32%、獲利成長120%,今年全年預估營業額可達15.4億元至15.5億元,較去年成長1成,稅前EPS預估可達2元、稅後EPS預估達1.7元。

問:天仁經營觸角一路從茶葉專賣店延伸到茶餐廳、即飲茶市場,今年是否有新階段的計畫和目標?

答: 天仁過去轉型主軸是由天仁茗茶帶出同樣擁有天仁兩個字的天仁喫茶趣,考量天仁旗下產品線還欠缺20歲至30歲的族群,天仁今年第1季至第2季間計畫取天仁 喫茶趣的英文副品牌「cha FOR TEA」,開發為20歲至30歲客層量身設計的「cha FOR TEA」茶飲專賣店。

有別於天仁喫茶趣營業面積動輒100坪,投資金額平均高達1000萬元,新型態的「cha FOR TEA」將是天仁未來3年營運重心,展店坪數規劃為40坪至60坪,將以類似下午茶的型式經營,茶飲為主、簡餐為輔,預計3年展店20家。

同時考量要洋人燒開水、泡茶,將台灣茶葉打進海外市場很難,天仁則決定委託台大醫院醫學團隊以及知名生技公司,共同研究茶多酚等功效,未來將以綠茶錠、綠茶粉等保健食品,進軍日本、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市場。

(http://www.dajiyuan.com)

1/3/2005 5:15:16 AM

新聞 -- 從中國時報

[2001/05/28][中國時報]


開創傳統新風貌,天仁廣推「喫茶趣」;李勝治:坐等政府輔導不如自己努力,反攻咖啡市場天仁為茶業扳回一城


【時報】

  編者按;當發展知識經濟成為全球各界的共同目標之際,台灣經濟成長率卻下降到一.○六%、國內產業似乎紛紛外移,台灣經濟出現空前悲觀氣氛時。但在一片淒風慘雨中,我們卻也發現不少企業,已經悄然調整因應,而且已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這些企業,有的是非常傳統的傳統產業企業,因為一個新的idea、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找到新的經營方向;有的是藉著大力引進新科技,有效降低成 本,再創企業競爭力;當然,典型的高科技公司更不在話下。他們雖然未必大型、耀眼的企業,但卻已各領一片天,掌握了特殊而關鍵的知識、技術、或市場定位, 也是未來知識經濟最有希望的贏家之一。本報與行政院經建會合作,推出「知識經濟時代成功企業系列報導」,介紹這些在知識經濟登陸戰中,己建立灘頭堡的企 業,並配合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專訪。以便讓讀者了解國內這波因應知識經濟時代,進行的企業發展與調整趨勢。

  曾幾何時,連鎖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在街頭出現,老字號的茶莊卻一家家消失。不過,近年來,結合茗茶、茶膳、茶食、茶具銷售於一身的「天仁喫茶趣」茶館,卻為中國傳統茶飲扳回一城。天仁茗茶打著「老字號、新經營」的招牌,準備從台北開始,反攻咖啡全球市場,開創新式品茗風貌。

  天仁茗茶創立於民國五十年,採購、烘焙、包裝,全在台灣完成,堪稱本土型傳統產業的代表,四十年來,在國內外建立一百一十家連鎖店,穩坐台灣第一大茶莊的寶座,每年茶葉採購量逾
二百萬台斤高級茗茶的利潤雖高,但自咖啡連鎖店大舉登台年輕人偏愛咖啡成風後,天仁茗茶的董事長李勝治就不斷自問,「未來年輕人都不喝茶,怎麼辦?」市場競爭的壓力迫使李勝治思考轉型之道,但是老字號的茶莊,六百位員工,該轉向何方?

  此時,曾在國內經營,卻在美、加大放異彩的「天仁輕鬆小站」,在海外傳來捷報。一杯杯香Q滑軟的珍珠奶茶,擄獲老外的心,天仁一年要出口八萬多公斤的 粉圓到美、加,換回新台幣一億元的業績。珍珠奶茶與花茶系列在海外一炮而紅,成為天仁全球幹部會議的探討主題。在構想上,既然喝咖啡的民族可以接受中式茶 品,原本以茶為國飲的台灣人,更有機會重拾茗茶樂趣。

  於是改革派主張,為了成功轉型,應該引進新團隊,帶入新觀念,在既有的產品基礎上,籌設高格調、平價的複合式茶館。但是保守的老臣們以為,天仁由茶莊跨入已見飽和的餐飲業,存有太多不確定風險,而投下反對票。最後,在李勝治的支持下,轉型計畫毅然啟動。

  為了釐清新茶館的定位,天仁派出研究團隊考察日式、英式、台式茶館的異同;組成廚藝團隊研發茶點和茶膳,每週舉行試吃會,由一百多位公司同仁共同評 選,去蕪存菁,從百餘種茶餐中,挑出七套。在空間規劃上,為了日後走向國際,李勝治捨棄水車、磚道、手染布的鄉土風,改採開放、明亮、簡潔的設計,但在細 微處依舊保有中國優雅的品茗風格。李勝治說,「我們一定要突顯和別人的不同,才有創新價值。」

  第一家喫茶趣在二千年三月底在東區開張,老顧客依舊可以享受品茗和玩壺的樂趣,獨家開發的茶餐,則使喫茶趣躋身美食之列。白毫烏龍可以入味做成「美人 小籠湯包」,「茉香蔭瓜鱈魚」飄著天露香片的味兒,爽口的「喫茶青」則是每天來自產茶區的新鮮茶葉。由於產品太多,喫茶趣為便於管理,在店裡啟用的電腦點 購系統,具有存貨管理、現貨調配和營業統計的多重功能目標。四十種茶料理、十多種茶點心、一百種調味茶和三百多種茗茶,都可在電腦螢幕上一覽無遺。

  經分析後,喫茶趣的客層年齡已降至廿至四十歲,除吸引白領上班族外,專科以上的學生、單身女性、逛街族,也都是主力客源。令李勝治意外的是,每逢週末,生意不但沒有預期冷清,反而出現一家老小聚餐的畫面,「顯然喫茶趣的複合式經營路線走對了。」

  第二家喫茶趣茶館在九個月後開幕,兩家茶館一個月的營業額達一千萬元;緊接著,今年初美國天仁喫茶趣總部在洛杉磯成立,二月份又在上海開設第一家。李勝治估計,天仁集團今年的營業額可達十二億元,至少有一億元的營收是來自喫茶趣。

  配合國內大型通路及購物中心的發展,李勝治計畫在今年內至少再開四家直營店,三年內投入七億元,在美、加、澳洲和大陸開設五十家加盟連鎖店,為台灣的茶產業注入新活力。

  天仁茗茶的 轉型成功,使李勝治近一年來成為各商會競相邀訪演說的熱門人物。李勝治表示,傳統產業的確面臨生存不易的階段,一旦關廠外移,多年共處的員工就要失業,令 人不忍,因此謀定而後動,力求轉型,是必然的生存之道。他說,與其坐等政府輔導,不如自己努力,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要做十年工」,事前詳細規劃,執行 努力做到,這就是喫茶趣受歡迎的道理。

傳統產業的全球化佈局─天仁集團

我大概看了一下內容
有稍微提到市場的變革和其對策
最後還提到了優勢和劣勢
不過內容有點少
大致來說可以拿來參考

連結

第一次報告 - 天仁茗茶

a. 探討廠商對市場變革的因應
b. 是否會成功

有關天仁茗茶的資料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wesley/index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