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BBC主管:手機將是未來即時新聞主流平台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二十二日專電)英國廣播公司(BBC)網路新聞部副總編輯布瑞南說,隨著通訊科技不斷進步,手機將成為即時新聞下一個主流平台,報紙的發行量雖然會減少,但短期內不會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消失。

布瑞南接受倫敦外籍記者協會會員記者訪問時指出,對新聞記者來說,網路興起所創造的新聞環境是令人興奮的年代,新聞不再僅限於來自記者採訪的內容,全球各地的讀者和觀眾,也可以提供新聞訊息,使新聞更多元更豐富,新聞單位同時可以更直接、快速掌握閱聽人的看法與需求。

一九九七年英國廣播公司率其它英國同業之先,首創網路新聞部,目前共有兩百名記者,平均每天有三百則新聞報導,以三十三種語言,二十四小時隨時更新最新新聞,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新聞網站。

布瑞南表示,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平均每天有五百萬使用者,但日前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發生重大槍擊案,人數增加到五百五十萬人,每天平均網頁瀏覽達四千八百頁,造訪的讀者六成位在英國,其次是美國、澳洲等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約占二到三成。

英國廣播公司網路新聞強調與閱聽人的互動,平均每天收到一萬封電子郵件,平均每週收到約兩百張數位照片,二零零五年七月七日倫敦發生首起地下鐵爆炸案時,湧入兩萬封電子郵件,一千張數位照片,三千則簡訊,多張照片提供記者沒有獵取到的重要畫面。

布瑞南指出,英國廣播公司對閱聽大眾提供的資料都會小心求證,除了可靠性,圖片的版權是刊登前必須確認無虞的重要考量;如果讀者對英國廣播公司刊登的內容有疑問或質疑,主寫的記者必須在十天內回函說明。

至於廣受歡迎的YouTube的影音資料,布瑞南說,除非內容十分特別,否則英國廣播公司通常不會轉載使用。

由平面媒體轉戰網路新聞部門,布瑞南說,現在閱聽人對新聞的要求是速度,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新聞特別是重大新聞訊息。

他認為,手機將是下一個即時新聞主流的重要平台,更甚寬頻電腦。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至少未來五年報紙不會因為其它媒體快速興起而消失,因為報紙隨處、隨時可讀,攜帶性強,沒有電池耗盡問題,仍將受到較年長者讀者鍾愛。

英國廣播公司挾著龐大資源與人力,網路新聞的競爭力遠超過其它後起的英國媒體。布瑞南表示,所有刊登在網路上的新聞都會自動永久儲存在資料庫內,供讀者隨時查詢,這使得新聞記者在撰寫報導時更謹慎小心,目前資料庫內已累積約兩百萬則新聞報導。

對中央社記者詢問英國廣播公司面臨的重要挑戰,布瑞南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必須跟上腳步,另一方面,英國廣播公司向所有電視收視戶收取電視執照費,開始遭到反彈,未來引用能否繼續徵收,確保經費來源不中斷,也是很重大的挑戰。

YouTube推中文版 網站硝煙四起【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

去年10月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影音部落格YouTube;今年初,Yahoo!奇摩宣布收購同是部落格的無名小站。YouTube已展開國際化的規劃,將推出中文版的YouTube,加上無名小站在Yahoo!奇摩的「加持」下,華文web2.0網站市場將掀起新的波瀾。

網路不僅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最典型的影響是,網路改變了現有媒體生態:網友的資訊來源透過網路真的達到無遠弗屆。但部落格的出現,更讓網友從資訊的接收者,變成資訊的製造者。

台灣Google工程研究所長簡立峰表示,Google雖然買了YouTube,但目前雙方都還是獨立運作的公司,但在技術上已有部分的交流。

由於Google在台灣已有工程研究所,隨著YouTube展開國際化的過程,在華文市場,台灣工程研究所將提供相當技術的協助。未來在拓展中文廣告方面,也將提供支援。目前在英文的YouTube,已提供Google的AdWord廣告服務。

由於Yahoo!奇摩將在第二季與無名小站進行整併,在原來Yahoo!奇摩的部落格會員,加上無名小站的部落格與相簿會員,屬於「雙強」結合。Yahoo!奇摩也表示,未來希望在Yahoo!的技術協助下,希望把無名小站的服務,推向國際市場。

不管是部落格(Blog)或是影音部落格(Vlog),隨著上網人口的增加,以及網友在網路停留的時間拉長,帶來的是更多的廣告效益。

以YouTube為例,每天有上億次的影片點選量。例如,網友搜尋音樂相關影片,網頁旁出現的就是音樂網站的廣告,會吸引網友前往點選,當然成功購買的機率就變高。

年代數位總經理吳戈卿說,不管是Blog或Vlog,初期都以社群為主。不過除了社群以外,隨著網友的需求增加,網站所提供的服務也會更加多元。不同的 Vlog,加上不同的元素,會產生不同的樣貌。例如隨著Vlog的成熟,I'm TV也將推出個人新聞台、新聞影音網站、企業電視互動平台等。

吳戈卿說,在改善使用者介面後,近三周來,I'm TV的會員數,以每天5,000個新增用戶的速度增加。每天有3,000支影片上傳到I'm TV。保守估計,到年底的會員數,將達到150萬人,所上傳的影片,累積達到100萬支以上。

根據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IAMA)估算,,去年台灣網路廣告營收37.48億元,今年網路廣告總營收上看50億元。

【2007/04/23 經濟日報】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便宜網路電話來了【聯合報/記者陳俍任、祁安國/台北報導】

網路電話與低話費時代即將來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決議,核配速博寬頻六萬門○七○網路電話門號;速博成為第一家拿到網路電話門號的業者,最快在七月一日推出配套產品。

網路電話比傳統市話費用便宜三成,打國際電話更可便宜六到七成,現有市話固網業者將受衝擊。

未來網路電話可透過電腦話機或傳統電話接受閘道(gateway)連上專線,也可搭配網路電話專用的IP Phone話機,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打網路電話;而且因為有專屬門號,不只可打出去,別人也可透過手機、市話與網路電話打進來。

NCC近日發出兩張網路電話執照,分別給是方電訊(中華電信轉投資)及速博,讓擁有五百七十萬網路電話用戶的Skype備感威脅。代理台灣Skype的 PChome通訊應用服務部總監蔡文雄昨天宣布,將在年底前跟進降價,可能降為一通二元或付月租費講到飽;且年底前會解決Call in問題,屆時會員也可透過網路接收來電。

速博、是方等十家業者一直在爭取○七○的十一碼網路電話執照。速博因是一類電信業者,不需重新請照,在NCC審查後搶先核配門號;是方上周取得證照,但仍需申請門號。

【2007/04/20 聯合報】

中華電不進場 白搭【聯合報/記者祁安國】

網路電話即將邁向百家爭鳴時期,國人也夢想有更物美價廉的通訊環境,這個夢是否能實現,關鍵在中華電信。

目前市售的主要網路電話以Skype、台灣電訊的gogotalk、Seednet的Wagaly talk,各有山頭。如gogotalk屬IPOX網路互聯互通聯盟,該聯盟自行核發○七○字頭的網路電話號碼,是十碼;這又和NCC核發的十一碼不同; Seednet的Wagaly talk則是九碼,三方都無法相通,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

網路電話便宜歸便宜,若用戶不能互連,網路電話也只是一個封閉系統。中華電信抱著與其讓網路電話分食市話生意,還不如選擇投入申請,這次獲執照的是方電訊就是中華電信擁有七成的轉投資公司。

若無意外,NCC下一波發放的網路電話執照,中華電信應不會被排除在外,再加上中華擁有全台一千三百萬的市話用戶,若都轉換成網路電話,一千三百萬戶能進行網內互連,甚至用戶打市話網內互打免費,就會形成最大的網路互打圈圈。

對此,現有的網路電話業者高層私下指出,屆時小業者玩不下去,只能轉往爭取企業市場。據二類電信業者透露,目前使用○七○隨身碼服務的用戶號稱約五十萬,但實際使用的人次不超過十萬,難以抗衡中華電信。

【2007/04/20 聯合報】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知識經濟-- from TASC

知識經濟的定義

美國經濟近十年來有大幅超越日本的表現,許多人認為,美國經濟的成功是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首度提出「知識經濟」一詞,從此,「知識經濟」儼然成為二十世紀末最流行的名詞,言談間若不加上這名詞,好像就落伍了。

然而,什麼是「知識經濟」呢?知識經濟有很多種定義,一般的說法是,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形態。簡單地說,「知識經濟時代」就是指「用腦力賺大錢的時代」。

有人不免要問,知識一直都是存在的,為什麼現在才談知識經濟呢?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知識」近年來才出現加速傳播及密集運用的情形。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為例,只要有人在網路上發布一個消息,幾個小時內,就可能有幾千幾百萬人知道,甚至其他國家的人也可以同時收到。這樣知識流通加速的環境,使許多人願意秀出自己的新點子,而這些人很快就能獲得許多掌聲,間接鼓勵其他人跟進,激發更多新的想法。於是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知識的優點被強化,重要性也被凸顯。

另一方面,由於自由貿易盛行,資金、原料、勞力等傳統生產要素可以便利地流通於各國之間,重要性因此大大降低。歷史告訴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如能掌握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能掌握經濟大權,例如,農業時代擁有土地的地主及工業時代擁有能源的企業家,都能掌握經濟大權,因此,知識經濟時代擁有知識將是致勝的最大法寶。

知識經濟造成的好處

科技知識進步能帶給人們生活上很多便利。例如,你想要購物,不必頂著大太陽去貨比三家,坐在家中一邊吹冷氣,一邊動動滑鼠就可以辦到。而以知識作後盾來提升技術,就可研發出較大的果實、優質的花卉來提升競爭力。運用管理知識,可以讓工廠像公園一樣美麗、乾淨,員工自發性的自我管理。甚至透過知識,將廚餘作成有機肥料,讓環保及農業並存。簡單地說,因為有了知識,許多以前只能夢想的事都可能成真。

知識經濟帶來的衝擊

因為知識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善用知識掌握先機的人持續累積財富,不能跟上知識進展腳步的人,將會被淹沒在知識的趨勢洪流中,最後連飯碗都保不住。當別人都大步向前走時,與留在原地的人所得差距將愈拉愈大,貧富也將越來越懸殊。

傳統產業也可發展為知識產業

知 識並不單指高科技,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並不是指「高科技產業向上發展、傳統產業向下沈淪」的時代。事實上,知識經濟是一個概念、過程,而不應是僵硬地定義那 些產業屬於知識經濟產業,那些不是。因為每個產業都可以被知識化,都可以創新,傳統產業只要能不斷地利用知識來創新,便可以永遠不淪落至夕陽產業的命運; 相對地,高科技產業如果只是原地踏步,一樣會被淘汰。

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的「創新」,不一定是偉大的發明,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改變。例如,「冰館」老板研發出來的芒果冰,饕客須花上幾個小時排隊才能吃到。 如果仔細分解,那不過是芒果加上冰而已,用不上什麼高科技,屬於所謂的「傳統產業」,然而老板小小的創意卻可為他賺來大筆的銀子,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找到 一席立足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經濟時代中步調變得很 快,一件新產品 A 推出後,過幾天可能就有比它更好的產品問世,產品 A 就只能被打入冷宮。如果是在傳統經濟時代,產品A可能可以大賣好幾年,但隨時空遷移,它的生命只有幾個月,甚至幾天。生產產品A的企業如要存活下去,關鍵 便在於應變的彈性及創新的速度,也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內就對市場作出反應,改進的速度也必須比潮流的速度快。既然彈性和速度將操控企業的成敗,未來將不是大 企業打敗小企業,而是動作及應變快的企業打敗動作慢及無法應變的企業。

原文網址: http://www.tasc.org.tw/commresoure1.htm

什麼才是真的「新經濟」?--瞿宛文

<<天下雜誌05月2000-專欄>>

近日來美國政府在召開關於「新經濟」的討論會,而台灣一向怕落人後,也跟著開始討論台灣是否有新經濟現象的問題,不過我們在追隨之前,似有必要先瞭解一下這名詞的由來及意涵。

  美國在戰後初期為經濟黃金時期,所得與生產力都持續成長,但到了1970年代初期,生產力成長明顯的開始停滯,年成長 率從原先的平均2.6%降到1%左右。到了1980年代,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居然開始受到日本的挑戰,驚愕之餘,美國學界開始討論「日本第一」的現象,更 積極探討美國生產力停滯的原因,當時甚至有人懷疑美國是否要步大英帝國之後塵而開始走上衰敗之路。不過到了1990年代,美國景氣轉而回升,這一波榮景至 今已保持了近十年之久。

  美國景氣好了太久,同時東歐社會主義經濟之解體,使得美國這資本主義體系霸主,更是沈醉於資本主義的勝利狂歡之中,因此就出現了「新經濟」的說法。這理論主要是認為美國經濟不單在重整後經濟實力再創新高,同時結構的改造甚至可以使得景氣循環也不會再發生,美國經濟不會再有下坡,二十一世紀仍將是美國的世紀。「新經濟」的神奇力量源自何處呢?其理論的倡導者主要是訴諸於高科技產業對其他產業的貢獻,他們認為對高科技產品的持續投資與利用,使得其他非高科技產業的生產力不斷進步。

  實際上,美國其他產業雖不斷投資於電腦與其他高科技產品上,但在1995年之前,很難證明這些投資對提升生產力有何幫助。美國生產力的年成長率是一直到了1995年,才從1%上升到2%左右,而這進步有多少是源於高科技投資,卻還是有爭議。如西北大學的古登教授就認為, 美國生產力成長主要是集中於電腦產業本身,是電腦產業本身生產力的高成長率,提高了總平均成長率,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則改善有限,顯示電腦之運用對其他產 業的生產力貢獻不大。再則,這生產力之改進是否在未來會一直持續,而使美國免於走上衰退之路,則更是沒有定論了。

  高科技產業本身的蓬勃發展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如果它的發展無法對其他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那它就只是另一波新興產業而已,也談不上所謂的「新經濟」。而目前它對其他產業的影響程度如何,正是爭議所在。

  不過高科技的影響是比較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新經濟」的熱潮主要還是源自美國景氣的持續發燒,前者可說只是用來合理化 後者非理性樂觀的說法之一而已。一般而言,生產力的進步當然有助於國力的上升,也會改善經濟結構,如降低自然失業率、提高(不至於導致通膨的)安全成長率等。近日來與貨幣政策有關的討論,也就是關於這些結構係數改變之影響,不過這與景氣循環是兩回事。景氣循環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機制,持續的榮景必然會導致投資過多等現象,不景氣階段就是調整經濟並淘汰低競爭力廠商的時候,金融面的循環波動比產業面的更為明顯而劇烈。從有資本主義經濟以來,大小長短不一的景氣循環就沒有間斷過,這規律也不會在今日改變。

  其實美國金融面失衡的程度已經非常接近過去泡沫崩盤前夕的情況,如股價的本益比已經超過1929年大恐慌來臨前夕的數字,近年來美國儲蓄率已經變為負值,同時負債比例急遽升高,貿易赤字也連創新高。

  有趣的是過去每一次泡沫經濟在最熱潮之際,就會有人說這一次是不一樣的,已經進入「新經濟」了,雖說用來支持新經濟說法的理由每次不同。待美國此次泡沫破滅之後,或許「新經濟」又會再次隱跡。

  近年來,臺灣生產力成長幾乎集中於高科技產業本身,而眾多傳統產業的生產力則多是負成長,產業生產力成長的分配模式, 主要顯現出產業發展之不平衡,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的成長部門,其本身的生產力進步甚快,但並無跡象高科技產品的投資運用,幫助了其他產業提高生產力,而後者 正是所謂「新經濟」的關鍵,因此至今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只是另一波的新興產業而已,就結構上而言台灣的「新經濟」尚無蹤影。出於美國如此情境的「新經濟」, 與臺灣的關係實在不大。

作者是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認識新經濟--作者:陳永隆資訊網

前言

新經濟的來臨,讓市場更開放,企業壟斷的現象也勢將逐漸萎縮,企業競爭更加激烈,甚至許多企業是被迫走向全球競爭。企業對消費者的服務品質與內容必須不斷 增加,知識的價值也因為新經濟來臨而提高,並帶動另一波知識產業的興起。由於網路與通訊的變革,使各類資訊出現的速度呈十倍速成長,連資訊來源的量也成等 比級數般越滾越多。

內容

何謂新經濟 (New Economy)?以往的經濟型態,經濟成長到某個階段後,會產生通貨膨脹,接著失業率增加、經濟衰退現象產生。但是新經濟卻可以在經濟持續成長多年後, 不僅未見衰退或不景氣之循環現象,反而可以持續保持低通貨膨脹及低失業率,物價也持續穩定。美國連續約十年的經濟成長,卻仍未出現衰退跡象便是一個最好的 實例。

新經濟已經打破以往的經濟循環法則。而新經濟最主要的變化來源,乃是根源於資訊技術的發展與通訊模式的變革。資訊技術最明顯的發展就是網際網路商業化,電 子商務帶來新的線上購物模式,虛擬社群在網路世界形成,因此造成許多新的通路、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新的消費型態,產生一波新經濟。就在同時,通訊模式也發 生巨大變革,衛星、光纖、Cable、WAP、藍芽等技術一一應用在生活與商業溝通,讓人類訊息傳遞的速度、精確性與便利性大增,也帶來另一波新經濟現 象。也因這幾波數位革命,讓人類的經濟型態起了化學變化,成就今天的新經濟現象。

新經濟的來臨,讓市場更開放,企業壟斷的現象也勢將逐漸萎縮,企業競爭更加激烈,甚至許多企業是被迫走向全球競爭。企業對消費者的服務品質與內容必須不斷增加,知識的價值也因為新經濟來臨而提高,並帶動另一波知識產業的興起。由於網路與通訊的變革,使各類資訊出現的速度呈十倍速成長,連資訊來源的量也成等 比級數般越滾越多。

新經濟下的企業,由於資源湧入的管道大開,因此不論實體的企業外在資源,或是網路上的虛擬資源,都對企業傳統所擁有的資源產生巨大的衝擊。新經濟時代,企業如何有效獲取資源、整合資源,進而利用資源,也是傳統產業經營者必須重新留意與學習的重要課題。

除了企業資源的變革,企業獲得資訊的方式與管道,也因為新經濟的網際網路,呈現多元化的現象。豐富的資訊,產生更多有價的知識,因此知識產業因應而生。在 強調企業知識管理、知識學習的新經濟法則下,人才與創意變得比以往更重要。傳統的勞力工作者將一一轉型為知識工作者,知識的來源、知識的傳遞、知識的價值,對新經濟時代的企業,具有決定成敗的舉足輕重角色。

新經濟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風險極高,但利潤卻更大的商業模式。新經濟企業的高風險,在於許多商業模式容易被模仿,尤其在網路傳遞方式不斷變革的時代,基於 市場行銷策略考量下,許多商業模式,即使僅是些微曝光,就非常容易被競爭對手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方式模仿。因此,聰明的對手常在模仿後更具優勢。新經濟 的高利潤,在於市場已趨全球化,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僅容易複製,同時也可以迅速全球化。因此許多成功的商業模式,稍加修飾,即可變成量身定做的另一區域或另 一產業領域的商機。

對於新經濟的緣起、現況與未來,其實都還在探索與研究階段,目前只能以現象論來觀察,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樣本,更多的跨領域專家,才能具體且深入得出一套新經濟的商業模式與新經濟理論。不過,新經濟的經驗,其實已經有許多經營者在沒有完整的理論架構下,憑著以 往的豐富經驗與銳利眼光,重新調整企業的步伐,成功邁入新世紀的成功企業之林。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Network Effect

A network effect is a characteristic that causes a good or service to have a value to a potential customer which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other customers who own the good or are users of the service.

One consequence of a network effect is that the purchase of a good by one individual indirectly benefits others who own the good - for example by purchasing a telephone a person makes other telephones more useful. This type of side-effect in a transaction is known as an externality in economics, and externalities arising from network effects are known as network externalities. The resulting bandwagon effect is an example of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from wikipedia

more info.→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twork_effect